2025年5月16日,信息工程系举办“AI时代智慧课程建设与运行”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由信息工程系教师赵媛萍主讲,信息工程系主任王彬、教学副主任宁博、主任助理杨明及全体教师参会。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建设,重点探讨超星学习通AI平台在Python爬虫课程资源开发、知识图谱构建及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一、AI赋能教学: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核心功能与实践
赵媛萍老师以“智慧课程的知识图谱建设与AI工具深度应用”为主题,系统演示了超星学习通“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的核心功能。通过AI智能备课、知识图谱生成、AI学情分析等工具,教师可快速搭建模块化课程资源,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例如,在Python爬虫课程建设中,教师可利用平台AI工具自动生成教案内容、设计随堂测验,并通过知识图谱直观呈现知识点关联,提升课程结构化水平。
赵老师还结合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平台AI互动指令库增强课堂活跃度。她强调:“AI不仅是教学辅助工具,更是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的关键。”
二、Python爬虫课程资源库与知识图谱的深度融合
信息工程系主任王彬在交流环节指出,当前Python爬虫课程面临资源分散、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他提出,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可整合爬虫开发全流程资源并结合知识图谱动态展示技术逻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认知。
三、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借鉴意义
本次培训为信息工程系后续申报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提供了重要思路:
技术驱动创新:利用AI工具实现课程资源智能化生成与动态更新,减少重复性工作,提升建设效率;
学生中心导向:通过知识图谱与AI助教功能,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实践与理论并重:结合Python爬虫实战案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平台数据记录与分析,量化教学效果。
四、展望:智慧课程建设的未来方向
宁博副主任总结时表示,信息工程系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推进“AI+教育”深度融合,计划在6月底完成Python爬虫课程的智慧化改造。此外,系内正在准备中的两门精品课录制也将以此为参考,借助超星AI平台制作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结语
本次培训不仅为信息工程系教师提供了智慧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更激发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思维。未来,随着AI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结合,信息工程系将持续用AI赋能高校课程建设,为培养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创新人才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