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三年规划
日期:2020-03-03 17:12:44  发布人:信息工程系  浏览量:1726

信息工程系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8-2020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科学规划专业结构体系,有计划的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根据信息工程系发展战略和定位,为了逐步落实专业建设规划,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资源,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2019-2022年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今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也是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信息化建设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移动端软件开发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当务之急。在中国,国内市场对移动端开发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80万人,而院校毕业生中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现状

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从2016年开始招生,在校人数为176人(其中201750人,201850人,201976人)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成立于20157月,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13人,校外兼职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1人,在职研究生1名,专科学历11人; 师生比约为为115

2.社会需求

全球互联网的兴起,对人类的生活与经济行为逐步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经被大多数企业认识和接受,成为企业及商人开展网上商业行为的系统化有效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经济价值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产生极大的市场需求。作为一个新型的商业模式,正逐渐地改变着中国的方方面面,各行业和各领域都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网络结构与活动,计算机网络持续、广泛、深入的发展导致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大量需求。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的提供的数据指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用人需求增加47.2%。相比几乎所有的时髦企业都想跻身互联网金融,几乎所有的企业的运营都在往互联网上,前者谋的是先机,后者图的是生存。电商属新型产业,人才存量不足,有经验或者能快速上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稀缺和抢手,价高者得人才是这个行业招聘的第一甚至唯一的规则。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垄断格局愈演愈烈。超过90%的小型企业普遍面临一线员工找不到,资深专业人士留不住的尴尬。资历两年的一线员工需求最为迫切,特别是客服类、美工类、运营等岗位常年招聘常年缺。

从招聘的机构看,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人才的行业已不仅限于专业的行业网站,如阿里巴巴、当当网、卓越网等,传统行业如传媒、教育、旅游、金融、电信甚至制造等行业也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就业的大户。其原因是,网络的发展和深入以及对企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得到传统企业和客户的认可。不少企业在投入资金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却发现自身对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操作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发挥该平台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的脚步,因此企业急需一批能够为企业在计算机领域独挡一面的创新创业素质人才。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为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课程群建设为主线,探索新的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南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深化校企合作,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

2.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IT行业技术更新快、逻辑思维强、团队合作强等特点,培育和逐步形成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制定以下专业建设基本思路,为有效开展专业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专业规模适度发展,年招生量约100~200人。

2)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CDIO的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面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实现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3)坚持“1.5+1.5”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软件开发场景、管理制度、竞争压力、团队协作等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4)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

5)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三段式(基础、专业和岗位)实践教学新体系。

6)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从教导型引导型转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利用该专业与国际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深层次合作,通过引进和吸收企业技术和资料,充实和优化资源。

8)依托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实验中心建设,通过产学研、企业导师进课堂等多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

9)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10)树立以学生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三、专业建设定位

1. 专业定位

依据我院地方性,创造型,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明确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定位为开发技术型。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某一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测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专业层次

本专业培养层次为:专科层次。

3. 专业服务面向

本专业将立足于河南省及南阳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通过行业调研确定以应用软件开发,特别是Web和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为专业培养方向。

4. 发展水平与专业特色

根据我校地方性,创造型,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坚持我校长期以来所确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强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以强化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

实行“1.5+1.5”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1年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学习,完成专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二阶段是第2年的专业方向学习,设置6个专业特色方向:移动应用前端开发方向,Java技术应用方向,软件设计方向、数据库技术应用方向、移动设备应用开发方向,进入学习各专业方向及专业扩展课程,第3阶段,学生到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到相关的软件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承担相应的开发任务,熟悉企业软件流程,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CDIO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面向构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科)专业模块化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体系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能力为导向的转变。

四、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将本专业办成适应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既定目标,专业预期就业率达到95%,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在全国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科专业。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基本知识,具有较强应用开发和管理维护等实践能力,面向IT行业第一线,从事软件开发、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职业竞争能力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面向政府、银行、医院、金融以及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相关领域,从事各类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管理、测试和维护工作。

2.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及CDIO工程教育的基本模式,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科)专业实行“2+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前二年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学习,完成专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第二阶段是第三年的专业方向学习,设置6个专业特色方向:Dot Net技术应用方向,Java技术应用方向,软件设计方向、数据库技术应用方向、移动设备应用开发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进入学习专业方向及专业扩展课程,第四阶段,学生到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到相关的软件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承担相应的开发任务,熟悉企业软件流程,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通过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软件开发场景、管理制度、竞争压力、团队协作等环境之中,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团队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五、专业建设内容

(一)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数量足、质量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办好专业的根本保证。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教师两条途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优秀骨干IT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获取工程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同时通过引进企事业单位学历和职称高、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来我院兼课或讲座。

2)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在岗进修、脱产进修,到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培养或引进12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在5年内,新增加高级职称教师3人。

3)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坚持教学督导制和领导听课制,利用多种形式督促和帮助青年教师胜任教学岗位,提高教学质量。

6)要求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为专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二)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1.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作为应用型专科专业,专业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环节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专业方向的细化,现有实验室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计划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力争在学院的支持下,在3年内,通过扩建和新建,逐步建设完成如下专业实验室:

12020年,移动应用开发实验室(新建)

22021年,云计算应用技术实验室(新建)

32022年,Red Hat应用技术实验室(新建)

2.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计划5年内,新增5-10家院外实习实训基地。双方主要的合作形式包括:

1)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2+1+1”企业实训,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

2)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

3)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举行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讲座。

4)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三)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立足点,以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高起点进行课程建设。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梯队建设相辅相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1.课程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CDIO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围绕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覆盖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利用模块所具有的能力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可重组性,非重复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实现对原有课程的整合优化。

1)以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将传统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

2)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模块教学内容

针对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构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课程改造为面向特定能力培养的模块。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另外,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模块。

3)融合多种教学形式,紧密衔接理论和实践教学

通过将课堂教学、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

文本框: 职业技术课模块,文本框: 职业基础课模块,文本框: 职业技能训练课模块
 

 

 

 

 

 

 

 

 

 

 

 

 

 

 

 

 

 

 

 


2.教材建设

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采取教材选用和自主编写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按照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组织本系教师并引入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共同编写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优先选用,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在建设期内力争出版3-5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且水平较高的特色教材和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

3.合格与优秀课程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信息工程系课程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课程建设最基本的要求,经过连续5年建设,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合格课程建设门数应达到课程总门数的90%以上。

优秀课程建设是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使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经过3年建设,优秀课程建设的门数力争达到3门次以上。

4.精品课程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立足点,以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高起点进行课程建设。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重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梯队建设相辅相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果的提高。

实现3-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力争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四)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开放和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不仅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兄弟院校共享教学资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经过5年建设,计划建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特色资源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立和完善信息工程系在线智能考试系统和相应的试题库,开发实践教学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毕业生毕业设计过程跟踪与管理系统,开发不少3门的专业多媒体课件库。

(五)教风、学风建设

1)重视实践能力考核。在理论+实验+自主学习综合考核基础上,加大实验成绩考核标准和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抓好学风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3)通过大学生挑战杯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应用创新大赛、假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修订、完善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

5)加强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全面落实教学检查制度。

6)充分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六)教研科研

5年的建设中,努力使我院教研和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申请成功省级科研教研项目2项,冲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3篇,专业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发表教改论文不少于5篇。校级教研和科研立项不少于5项,力争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办学理念,确保专业建设项目实施

信息工程系坚持“以人为本,全人教育,崇德尚术,通识专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工程性,确保信息工程系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

(二)明确专业方向与特色

学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方案,每一个专业教研室必须结合市场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培育专业特色。

(三)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专业建设项目实施

在学校层面争取政策支持,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加大对学院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专业及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等方面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服务等途径,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解决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部分经费,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

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促进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学院每两年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优,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

 

七、专业建设预期成果(包括:教科研成果)

阶段

时间

建设主要内容

预期成果

阶段1

201710--12

进一步调研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并完善基于阶段性工作岗位多元化分方向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了解本专业建设现状,与就业方向与前景。为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做好调研准备。

阶段2

20181--201812

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个可以同时容纳60人同时实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训中心,该中心将专业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融为一体,具有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实训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保证实训基地的良好运行。

2、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成为领军人才。培养具有丰富专业化素养的骨干教师3名,能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阶段3

20191--20206

基于阶段性工作岗位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校本教材的建设

1、建成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优质精品课程《HTML5》、1门,并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Mysql数据库》、《安卓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后端开发》课程大纲、教材、课件、试题库以及相关教学案例的资源共享。

2、初步完成基于校企合作的三阶段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撰写并进行实施跟踪。

阶段4

20207--202012

专业建设的总结,完善,优化等

将各阶段任务进行总结,完善与优化。在特色专业建设期间完成科研论文三篇。

1、撰写并完成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出版相关教材。

2、将完善好的教学资源进行网上共享。

 

 

核发:信息工程系 点击数:1726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渤海理工职业学院第一教学楼B座 联系方式: 0317-7557973 电子邮箱:407212352@qq.com